企业新闻
首页 > 新闻资讯 > 企业新闻 > 髋部手术器械图片(髋部手术器械图片)

企业新闻

髋部手术器械图片(髋部手术器械图片)

发布时间:2024-04-29

高龄髋部骨折怎么办?

1、对于髋部骨折,治疗方式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主要针对高龄伴有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此类患者无法手术治疗,因此必须长期卧床。对于高龄患者而言,长期卧床会提高患者基础疾病恶化的风险,并且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包括肺部感染、褥疮、尿路感染等等。

2、对高龄粗隆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处理是最重要的因素;人工股骨头置换无论从出血量、创伤、手术风险仍大于内固定,应严格掌握指征:高龄、严重骨质疏松、骨折不稳定,且下肢肌力良好、没有老年痴呆等精神疾病;根据医生的技术水平选择。

3、国内外的文献都已经证实,髋部骨折的非手术治疗死亡率远高于手术治疗。我们手术治疗的80岁以上(甚至90多岁的病人),他们在受伤后都惧怕手术,但是疼痛的折磨让他们做出决定“死在手术台上都要做”。实际上,手术后第2天,他们髋部就不疼了,吃喝拉撒的问题就解决了。

4、关于髋部骨折的治疗,目前国内外学者意见趋于一致,提倡早期手术治疗,促使患者早日下地,从而减少长期卧床所产生的一系列并发症。

5、术前对患肢常采取牵引治疗,包括皮肤牵引和骨牵引,可以减轻骨折疼痛和维持肢体长度,减少术中复位难度。应力争早期手术(伤后24至36小时内),国外学者研究认为延期手术(超过48小时)会使并发症发生率增加,并间接使死亡率增加。

股骨头坏死治疗的新技术是什么?

1、经过多年研究与临床实践发现,影像引导下针对病变股骨头精准注射,配合全身三氧介入治疗股骨头坏死,疗效显著。股骨头坏死一直是困扰全球医学界的难题,尤其是激素的问世及其广泛应用以来,该病发病率逐渐上升。

2、其中,核心技术为“骨形态生成蛋白植入”;辅助技术为“髓腔减压、死骨吸收、畅通血脉、提高免疫、重建塑型、功能康复”。

3、针对早期股骨头坏死的治疗国内传统的方法包括单纯股骨头髓心减压或者配合自体、异体骨移植,带血管蒂髂骨移植,其理论基础是坏死的股骨头内骨内压增高,髓芯减压后将降低骨内高压,改善股骨头内的血流循环,缓解疼痛。但髓芯减压后的缺陷是减压后股骨头的机械强度减低,在其修复之前,更容易发生塌陷。

4、植骨治疗是股骨头缺血坏死常用的手术治疗方法,适用于早期股骨头坏死的年轻病例。植骨治疗分为带血管蒂植骨术和不带血管蒂植骨术,大致情况如下:带血管蒂植骨术:目的在于加强坏死区域的再血管化、促进植入骨存活,以及对坏死区域的修复。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护理配合

1、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护理方法如下:坐位:术后第一个月内坐的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导致髋关节水肿,亦可用冷敷及抬高患肢来改善,保持膝关节低于或等于髋部,不宜坐过低的椅子、沙发,不要交叉腿和前弯身不要超过90度,坐时身体向后靠,腿向前伸。

2、髋关节置换手术后护理较重要,应增长患者知识,让患者尽量放弃心理焦虑。一般术后护理事项包括平时要平卧,在早期应进行下肢康复训练,如每天多抬脚、多运动。如果关节置换患者能够早期下床,应尽量早下床。如果所躺时间过久,髋关节活动可能会受限,之前会告知患者避免侧卧、盘腿、早期负重等。

3、髋关节置换术后要防止脱位的发生,一般在发生时建议不要交腿,最好在膝盖处垫一个枕头以防止关节脱位。

髋关节镜手术介绍

髋关节镜手术技术是近年逐渐发展起来的新兴手术技术,它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康复快的优点。最早在髋关节上应用关节镜的报道始于1931年,当时的结论认为髋关节不适于应用关节镜治疗。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在1970年代末,80年代早期有几位作者进行了尝试,逐渐获得了成功。

髋关节镜技术,是使用关节镜器械进行检查和手术的微创技术。该技术是一种微创检查手段,能够直接确定损伤部位和损伤程度,同时关节镜器械可以达到病损部位,实行微创手术修复。

髋关节镜手术是内窥镜用于骨科诊疗的一种实践。如果能准确把握适应症,利用关节镜进行髋关节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能以微小的创伤获得良好的效果。虽然髋关节镜创伤小,但是也属于侵入性治疗的一种,因此在围手术期也要注意术前准备、术后护理。对于病人来说,术前需要保持心情放松,注意正常饮食。

关节镜手术是通过切开皮肤数个“筷子”大小或更小的孔(5一10毫米),将摄像头、手术器具伸人关节内,在显示器监视下,由医生操作,诊断和治疗各种关节疾病。关节镜手术能做什么?目前国外可以诊治的关节包括:膝、肩、踝、肘、腕、颌、髋、掌指关节,甚至胸、腰椎关节。

髋关节镜是用于髋关节局部诊断、治疗的辅助技术,主要用于髋关节撞击综合征、髋关节周围骨折,比如髋臼骨折、股骨头骨折等,还有滑膜类病变、滑膜软骨瘤、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结核、化脓髋、类风湿性髋关节炎、髋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累及髋关节等疾病。